他发明的激光干涉引力波探测器是LIGO装置的基础。他首次分析了探测器的主要噪声来源,并领导了LIGO仪器科学的研究,最终使LIGO达到了足够的灵敏度,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直接探测到了引力波。基普·索恩则奠定了引力波探测的理论基础,开创了引力波波形计算以及数据分析的研究方向,并对LIGO仪器科学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提出了量子计量学理论的一系列基本概念。
激光干涉仪引力波探测器(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LIGO)团队及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在华盛顿特区国家媒体中心宣布: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了引力波。所探测到的重力波来源于双黑洞融合,爱因斯坦提出的广义相对论在100年后终于得到验证。LIGO探测到引力波,意义不仅在于直接验证广义相对论预言的引力波的存在,还在于开启了对强引力以及黑洞的直接观测,打开了认识宇宙的一个新窗口。在这之前,人类关于宇宙的信息来自宇宙中传来的电磁波和高能粒子,而引力波带来了主宰宇宙引力的直接信息。1991年,麻省理工学院与加州理工学院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资助下,开始联合建设LIGO以探测引力波。从2016年2月之后,人类又陆续发现了其他3个黑洞相撞的事件,更多的事实及更多频段上的观测让引力波的发现确凿无疑,今年的获奖可以说是众望所归。
雷纳·韦斯此次获得了二分之一的奖金,他发明的激光干涉引力波探测器是LIGO装置的基础。他首次分析了探测器的主要噪声来源,并领导了LIGO仪器科学的研究,最终使LIGO达到了足够的灵敏度,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直接探测到了引力波。基普·索恩则奠定了引力波探测的理论基础,开创了引力波波形计算以及数据分析的研究方向,并对LIGO仪器科学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提出了量子计量学理论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巴里·巴里什是一位粒子物理学家,解决了工程项目中的资金及施工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建立了LIGO国际科学合作,他把LIGO从几个研究小组从事的小科学成功地转化成了涉及众多成员并且依赖大规模设备的大科学,最终使引力波探测成为可能。他和索恩均获得四分之一的奖金。
除了此次的3位得奖人之外,另外一位LIGO创始人,对激光干涉仪的稳定性作出重要贡献的罗纳德·德雷弗(Ronald Drever)于2017年3月7日病逝,享年86岁。
2016年,3位英美科学家David J. Thouless,F. Duncan M. Haldane,J. Michael Kosterlitz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理由是“理论发现拓扑相变和拓扑相物质”。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日本科学家Takaaki Kajita和加拿大科学家Arthur B. McDonald的获奖理由是“发现了中微子振荡,表明中微子具有质量。”近几年的诺贝尔颁奖都充分肯定了物理学中理论和实验结合的重要性。理论研究为科学实验提供了方向和指导,而实验也可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